“人造肉”月饼热度转瞬即逝 三大门槛掣肘行业发展

时间:2021-09-24 16:35:20       来源:金陵晚报

两年前,“人造肉”月饼在中秋节期间横空出世,激起巨大的舆论浪花。不过,闹腾的湖面迅速归于平静。

昨日,推出首款“人造肉”月饼的珍肉(北京)食品科技有限公司(下称珍肉)创始人吕中茗告诉记者“今年月饼也是迅速售罄”,但考虑到销量不高,在业内人士看来,这种节日营销更多被视为“人造肉”的市场预演。从概念到落地,包括月饼在内的“人造肉”产品线要跨过几道门槛,才能“骗过吃货的味蕾”,在餐桌上占据一席之地?

“人造肉”月饼热度转瞬即逝

“人造肉”可以分为植物肉和细胞肉两个类别。其中,目前主流的植物肉是指利用大豆、豌豆等植物的植物蛋白,通过特殊的工艺,生产加工成类似动物肉品的口感、味道或外观的食品。

2019年“人造肉”月饼通过概念突围,一举成为中秋期间的最大亮点之一。当时,珍肉推出“植物蛋白肉月饼”,每盒月饼售价88元(6枚),总计发售3000盒。此外,A股上市公司双塔食品的“人造肉”月饼也公开发售,售价为168元/份,数量是1000份。当时,两家公司均齐声宣布“人造肉”月饼上架后很快售罄。

记者了解,横空出世的“人造肉”月饼迅速引起社交刷屏,尽管出品方宣称月饼馅料运用了5D拟真概念全方位模拟真肉口感,但很多吃货尝鲜后却是有赞有弹。不少消费者认为与真肉相比,其口味稍显逊色。

不过,品尝限量“人造肉”月饼的机会稍纵即逝。近两年,“人造肉”月饼宛若过气“网红”,并未在市场掀起任何声浪。“今年公司应该没有卖‘人造肉’月饼。”昨日,记者拨通双塔食品证券部电话,公司内部人士称。

珍肉创始人吕中茗则告诉记者,2019年起公司持续推出“人造肉”月饼,每年都是3000份限售,“今年卖光的速度比往年都快,买的主要是一些素食者和年轻人。”

实则是市场推广策略

虽然“人造肉”月饼悄然售罄,但每年均是小规模限售。在业内人士看来,这种节日营销更多是为背后的“人造肉”概念引流。记者注意,在国内电商平台,少数商家同样销售人造植物肉月饼中秋礼盒,定价并不便宜,6枚接近200元,但月销均为个位数。

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会长于学荣表示,“对于‘人造肉’月饼,消费者主要是好奇心作祟,真正尝鲜后,发现口感与传统月饼不同会接受不能,‘人造肉’月饼受到冷落也是情理之中。”

吕中茗并不否认,持续推出“人造肉”月饼是一种市场推广策略,借此慢慢完成“人造肉”的消费者教育。

事实上,“人造肉”概念在国内市场飘荡了数年,但整体消费数据乏善可陈。此前,星巴克、肯德基、棒约翰等纷纷宣布在部分门店推出植物肉产品,宣传声势不可谓不浩大,但经历了一年多的试水后,销售成绩并不理想。

“人造肉是没有灵魂的肉”“想不出来要吃的理由”,采访中不少南京市民直言。记者统计,A股有10多只植物肉概念股,近一年多家公司的植物肉业务营收快速增长,双塔食品的豌豆蛋白营收占比更是几近“半壁江山”。但是这一变化并没有带来相关公司股价的跃升,股民同样抱怨颇多。

有股东就在双塔食品互动交流区吐槽,“公司全豆星厨植物肉系列已经在天猫上架,但售价平均比真肉的价格要贵一倍多”、“除了股民,其他人根本不知道双塔除了粉丝还有植物肉”……

三大门槛掣肘行业发展

价格、口味、消费场景,被视为横亘在“人造肉”发展前的三大门槛。据介绍,今年珍肉“人造肉”月饼在设计包装和口味上有所升级,价格也水涨船高,虽然还是6枚,但卖到了268元/盒。

吕中茗判断,“人造肉”正处于规模的爬坡阶段,相比动物肉产品,目前“人造肉”并无价格优势,但是一两年之内行业应该能迎成本拐点。双塔食品则回应,“植物肉”售价高,因为目前公司冷链运输成本较高,公司将不断完善冷链运输渠道。

丰富“人造肉”种类、打造消费场景,同样是“人造肉”能否破圈的关键。上市公司东宝生物新近透露,公司餐厨类产品红烧肉研发已经基本确定基础配方和模型,后续还将继续研发西式快餐产品。珍肉也打算推出肉馅、水饺、肉饼、肉丸等产品。

多家公司不约而同将餐饮端作为最佳切入口。双塔食品正在积极推进植物肉餐饮端的市场布局,而吕中茗也透露,明年珍肉将与上百家餐饮连锁品牌合作,推出相关的创意菜肴。

“国内食品行业的渗透率只要达到5%,就已经是千亿级别市场了。”这样的畅想能否成真,首要的自然是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。于学荣表示,随着“人造肉”技术不断完善、人们消费观念改变,行业发展空间仍然值得期待。但就如川财证券分析师欧阳宇剑所言,目前“人造肉”品牌还处于打造期。

以珍肉而言,公司2019年选择了与双塔食品联合研发,今年又牵上了另一家上市公司东方集团的手,互相借力、产业赋能之心明显。(江芬芬)